第(2/3)页 规矩是为了大家的利益,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,于是很顺利地推行下去,在外对商人言,山寨只为守护昆梁山道不受侵扰而立,可任由商人通行,只收买路财,绝不伤人。 商人谨慎而趋利,山匪之言,不论信不信,都无人敢来以命一试,但在山匪收买了几名商人,让其安稳地来回跑商后,商人们见有同道做出了表率,在金钱的驱使之下,终于忍不住再度回来,以一些银钱为代价,换求通过此地。 见着了既得利益,即使是目光短浅之辈也开始拥护支持这些新规矩,尽管还有少许不服从者,但在严格执行之下,死的死,驱逐的驱逐,原本杂乱无章的山贼盗匪团伙,开始逐渐变得秩序井然。 而商人们见山匪确实如其所说,一直老老实实,只收一份买路财,绝不伤人,似已洗心革面,提着的心也都放了下来,享受到了此等便利,哪里还会再走其他道。 来往昆离两地,必须要过这昆梁山,只有两种选择,要么多绕几十里路,要么交财直接越过山岭,该如何选,那还不简单? 同时永歌森林的货物也传出了名声,运到中原便能轻而易举地卖出高价,于是两地跑商的商人越来越多,为了更好、更快地让其通行,昆梁寨大修山道,拓宽道路,将陡峭的地形尽量平坦齐整,至少能过马车,与此相对应的,商人队伍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,由早时的单人行脚商,到后来十多辆车的大批商队,无数商人经由此地,而自比“山主”的昆梁寨,一直收取买路财,虽收得少,但日积月累积水成渠之下,自然聚敛了无数钱财。 时至今日,昆梁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。 最初的昆梁寨,早已不复存在。 而昆梁山的山脚下,商道的必经之处,多了一个小镇,往来的人们都称其为昆梁镇。 昆梁寨便是小镇的前身,至于为何由寨变镇,这是必然。昆梁寨当初占山为王没有被剿灭,是因为前朝朝廷江山不稳,忙于朝权争斗,没空关注小地方,再加上昆州这边天高皇帝远的,也没人会花大代价去剿一个穷哈哈的土匪山寨,而后来起势之时,又极快地成了气候,再剿灭已来不及了。 但朝廷不会永远混乱,江山总会一统,到时候,这个收买路财收到富得流油的土匪山寨,便成了朝廷眼里的香饽饽,想跑都跑不掉,反抗必是死路一条,或许是那些聪明人看到了这一点,就在此之前直接投了朝廷,奉上半数钱财的同时,甘愿被纳入朝廷之下,于是,山水正志中出现了昆州昆梁镇。 当初的山匪摇身一变,成了黎民百姓,虽无一官半职,却仍保留了半数家财,原本全力促使投靠朝廷的几名山寨首领,更是开枝散叶,成了本地的大家族。 在这儿,最大的看似是县老爷,实际上,县老爷都得看那几家脸色。 而昆梁山这条要道看似归了朝廷,私底下,却是由那几家共同掌管。 昆梁镇以这条商驿要道为基础,不再收买路财,而是改收“通行费”,并兴建客栈、马厩、酒肆、商铺等等,专为来往跑商的商人,发展至今,昆梁小镇已成了商队必经落脚点之一。 第(2/3)页